教育部: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

教育部介紹,對青少年進行預防抑郁癥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項重要工作。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對此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青少年預防抑郁癥教育工作。
教育部強調,開展多形式的青少年預防抑郁癥教育。在試點地區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衛生健康、宣傳等部門加強協作,采用多種宣傳手段,利用影視、媒體等多種渠道,廣泛開展抑郁癥科普知識宣傳。
醫療衛生機構加大抑郁癥防治科普宣教力度,拍攝制作專業權威且通俗易懂的抑郁防治科普宣傳片,普遍提升公眾對抑郁癥的認識,減少偏見與歧視。充分發揮專家隊伍作用,深入學校、企業、社區、機關等,開展抑郁癥相關公益講座。
在公共場所設立或播放抑郁癥公益宣傳廣告,各社區健康教育活動室(衛生服務中心)向居民提供科普宣傳資料。要求學校向學生提供咨詢檢測點的分布和聯系方式等信息,引導學生主動尋求咨詢檢測服務等。
教育部指出,建立全過程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服務、評估體系。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要規范、持續開展抑郁癥防治等相關知識培訓。加大對非精神專科醫院醫師的培訓,提高其識別抑郁癥的能力。各類體檢中心在體檢項目中納入情緒狀態評估,供體檢人員選用。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設置心理輔導(咨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那么目前學校的體檢中
包含抑郁癥篩查項目嗎?
來看看南京的這些學校是如何
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積極干預的
南京學校這樣做:
定期實施心理健康狀況跟蹤普查
目前南京校園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方面都有哪些積極的做法?通過走訪發現,目前很多學校已經積極建立心理咨詢和干預制度。
南京市第五高級中學教師、南京市心理學科帶頭人楊靜平表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中,是非常好的舉措。楊老師指出,“我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中,約3000萬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影響。在學校的實際干預中,也發現有不少學生受到抑郁癥的困擾,這一舉措的頒布,能夠讓家長和學校工作者明白抑郁癥篩查防治的重要性,能夠從根本上支援到這些受困擾的孩子。”
“雖然目前抑郁癥篩查還沒有納入學生體檢,但是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經定期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狀況跟蹤普查。”楊老師介紹,南京五中在新生入學、期中期末考試或其它重要節點,會給學生和家長分別分發放有關心理問題、學習狀態的調查問卷。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會和學生進行適當的交流,幫助其找到更好的學習狀態。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抑郁癥傾向?
心理科醫師支招快速自測
“生物、醫學、社會三個角度都可能影響青少年抑郁癥的發生。”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侯正華說,從臨床角度來看,近些年青少年兒童出現抑郁癥表現的情況很多,尤其是疫情恢復之后,在門診中遇到不少孩子出現學習、情緒等方面障礙的情況。
侯醫師指出,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兒童的抑郁癥表現往往不像成年人那么典型,一旦出現以下這些情況,家長要引起重視。“有的孩子起先表現為失眠、學習效率下降,之后形成惡性循環,情緒越來越差,嚴重影響人際關系,脾氣也變得暴躁。如果青少年出現抽煙酗酒、孤僻叛逆、沉迷游戲、自殘傷害等表現,其本質原因可能都是人際關系和情緒障礙的問題。家長和學校一定要引起重視。”
那么如何快速判斷自己或者孩子有沒有心理問題呢?侯醫師建議,家長可以根據PHQ—9抑郁癥篩查量表和兒童抑郁障礙自評(DSRSC)中的一些指標特征,首先進行自評。其次是,可以求助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斷。
楊靜平老師表示,大多數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孩子患抑郁癥其中有遺傳、生理、特殊事件、青春期激素水平不均引起的多方面原因,而患病后吃藥是首選方案。家長固執地認為吃藥對孩子的神經有損害,其實就像感冒吃藥一樣,心理生病所配備的藥物安全性同樣很高。但和普通疾病不同之處在于,患抑郁癥的孩子更需要身邊人的關注、理解和照顧,這些關愛的行為才是治愈的最佳良藥。“希望全社會都能營造一個相互尊重的社會氛圍,希望家長和老師對待這有情緒問題的孩子時,可以更溫柔一些,不評判、不指責,給與‘灰色心情’的孩子們更多的鼓勵和賞識,讓孩子們心里有暖意,抬頭便能看到大家善意的目光,也會更有力量。”
- 上一篇:為什么有的人患上了抑郁癥,卻不愿意接受治療呢? 2021/11/12
- 下一篇:一批醫療機構被嚴厲處罰!醫衛領域強監管來了 2021/11/9